《钢琴家》观后感
看完一部影视作品以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让我们好好写份观后感,把你的收获感想写下来吧。那要怎么写好观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钢琴家》观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钢琴家》观后感1这部由真人真事改编的电影,震撼人心地向我们展现了音乐的力量。瓦列斯皮尔曼是犹太籍钢琴家,他在波兰电台以及音乐会上的演奏,让他成为了波兰有名的艺术家。电影中当斯皮尔曼找到秘密印刷反抗传单和报纸的朱达哈时,朱达哈对刚出现的梅约克说:“看呀,这就是波兰最伟大的钢琴家,或许也是全世界最棒的!
没错,当一个音乐家生在了战争年代,没了他寄托灵魂的钢琴,他能做什么呢?他去工地搬砖,沉重的砖头压得他奄奄一息。他天真的以为,凭着他作为名人建立下的人脉,在为家人找到工作许可证后,他的家人就能苟延残喘。然而,嗜血如命的纳粹军官,在一次又一次的屠杀中,向他展示了作为钢琴家的无力。而最让他感到无用的,便是被迫要和自己的家人分开,独自走上亡命之路。他摇晃着独自返回家人曾今居住的小屋,坐在床上绝望的哭泣。他什么都没有了。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忙。影片中,斯皮尔曼的兄弟在去集中营之前给斯皮尔曼读了莎士比亚在威尼斯商人中的名句:“如果你用刀刺我们,我们不会流血吗?如果你给我们瘙痒,我们不会笑吗?如果你给我们下毒,我们就不会死吗?”而在书中,紧接着这段话的正是:“ ……此处隐藏845个字……,军官对他命令道:“再弹一首。”他又重新坐下,颤抖着弹完一首曲子,抬头便看见那位军官背过身,在悄悄拭眼泪。一会儿,军官就离开了。不到一天,钢琴家便从窗口看见,那位军官带泪一车士兵,很快把这栋房子变为司令部。犹太钢琴家躲在阁楼里,不敢发出一点声音。但是,每天军官都会在所有人离开后,轻轻推开阁楼的门,带过一些罐头和面包,一直到战争宣布结束。
这是一部矛盾的电影,无尽的不自在中流露出自由,无尽的黑暗中照进了光。军官的面无表情下是情绪的决堤,他的睫毛上挂着晶莹的泪珠,他送给钢琴家的面包中是无数的“珍重”。我还记得钢琴家的手、指尖灵活地在钢琴键上跳跃着,视线移向他的手臂,那块白布上是奥斯维辛中犹太人的标志,而钢琴家的眼底又藏了太多的故事。战争是这样一个矛盾的东西,他灭绝了人性,有唤醒了人性。它是军营的一件大衣,亦是辛德勒的一双手。人与人之间本应无关国籍、无关种族,人们的品格本不该被地位牵绊。但那些青年,却被日耳曼的热血冲昏了头脑,让另移名族的生命之泉涂在地上。战争可以结束,但人们内心的惶恐却是无止境的。
一块茵绿的草坪上,铁圈围成了栅栏,栅栏的背后是河流和远山。德国士兵们像牲畜一样被圈了起来,他们的脸上全是污泥,几个波兰青年从栅栏边走过,朝他们吐了口口水。栅栏上出现了一张“欣喜”的脸,是那位军官,他像曾经那千万个犹太人一样,眼中涌动着期望,像抓住了救命稻草似的高喊:“请告诉那位在电台工作的钢琴家!我帮过他!我在这里!”然而,一起声音都淹没在青年们的嘲笑声中。
屏幕一黑,四周归于寂静,出现了寥寥几行字:当钢琴家赶到时,军官已死在俄国的战俘营里。
那张海报上,那双白皙的手仍在弹奏着世上最美的曲子,只是那顶帽子的主人,没能继续欣赏它了。